认清形势把握机遇
努力推进文化强校名校建设
邢善萍
(2012年2月26日)
同志们、老师们: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昨天我们举办了党委中心组学习暨处级干部工作研讨会,今天召开学校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刚才,温校长就学校2011年工作情况作了回顾,对2012年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校长的讲话完全符合学校实际,希望大家用心领会、用心把握、用心抓好落实。利用这个机会,我想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分析学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与大家一起深入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文化强校名校,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深刻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国际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使得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蓬勃的活力,中国道路、中国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特别是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强调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从山东发展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深入实施,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开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向富民强省目标迈进的新征程。这一切赋予了我们更多、更重的责任,也为今后学校的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发展也正面临新的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围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明确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指出了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方向。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多以来,高等教育战线积极落实纲要确定的发展项目和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专业学科结构得到优化,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内涵发展迈出重要的步伐。年初召开的全国高校党建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都进一步强调要扎扎实实推进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全面谋划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在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努力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发展目标,制定了“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将通过实施名校建设工程、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高校社会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分类建设若干所不同类型的知名大学,遴选建设一批特色专业,以提高质量、形成特色为重点,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的同时,也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一是学校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的要求,积极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二是如何正视高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努力在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三是如何深化改革、完善机制,走自己的路,巩固优势,办出特色,提升内涵。这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深入思考。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下大力气进一步加快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明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按照建设文化强校名校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秉承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二、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
15vip太阳成有着百年发展历史,办学伊始就提出“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走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人才培养特色之路,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校风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束怀瑞、于振文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17万余人。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7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61项。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水平位居全国农林高校和省属前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学校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面临的挑战。与国内同类农林院校比,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我们没有资本高枕无忧。与山东省省属院校相比,成绩显著,压力突出,我们没有借口骄傲自满。从学校自身发展看,既有远虑,又有近忧。学校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和困难。就学校内部来说:从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教学质量还须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上,责任心不强,有的教师学术态度不够端正,缺乏严谨治学的精神,学校的师德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从科技创新方面,传统学科的优势地位还不够突出,新兴学科的发展层次水平不够高,人文社会学科的力量较为薄弱;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条件仍然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对生产实践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标志性成果偏少;科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尤其缺乏优秀领军人物和优秀团队,有些学科人才梯队出现断档。从服务社会看,存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低,人才培养特色有所弱化等问题。从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看,对学校文化传统挖掘整理不够,文化建设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偏弱,大学精神、大学文化需进一步凝练,等等。
我们要客观分析优势所在、理性面对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
总体目标上,要立足山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建设农业科学优势突出、生命科学特色鲜明,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省属高校前茅的多科性应用基础型高水平大学。
办学层次上,要突出本科教育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发展继续教育,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层次体系。
学科专业上,要依托国家、省重点学科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稳步培育未来学科专业,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群。
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培养研究型、应用型、管理型、经营型的高素质人才。
立足学校定位,我们要紧紧抓住未来两到三年国家和省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把学校发展放到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放到整个高等教育格局中,谋划发展蓝图、制定相应措施。要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阶段性任务,秉承学校百年历史积淀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学校农业科学优势、彰显生命科学特色,克服高校发展同质化倾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统一师生思想、凝聚发展动力,努力建设文化强校名校。
三、着力抓好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
站在新起点,要实现确定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迎难而上,全力抓好各项重点工作。
(一)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
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通过开展理论研讨、主题教育、典型宣传、文艺活动、实践创新等,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以教育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和山东省实施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引领,全面加强专业、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按照新修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全面落实导师负责制、导师资助制、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研究生培养竞争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学科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和巩固学校优势和特色,统筹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加大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学科新的发展;鼓励学科的交叉融合,着力发展全国农业领域和山东省经济文化建设急需的学科, 重点发展面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学科,积极争取新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新兴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发挥平台作用。紧紧围绕国家宏观科技发展战略和山东省蓝黄经济战略,围绕“科教兴农”,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增强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全国、全省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学校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作用,争取更多大项目、大课题,努力多出大成果。学校要从条件上进一步满足科技创新任务的需要,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担负着提升民族精神、营造健康精神家园的重任,要抓住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机遇,重视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水平,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坚持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研究队伍、增强发展活力。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科优势,深入分析研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缩小分配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重大课题,推出有价值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带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要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下大气力培养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形成一批高水平团队。
(三)努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与地方和企业合作中要有新举措。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今后应当重点抓好与省内农业大市、农业大县的合作,抓好与省市农业、林业、水利等行业的合作,抓好与泰安市的合作,抓好与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合作。要结合实际,把学校人才和智力优势与地方和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合作形式,拓宽合作渠道,提高合作效率,努力实现互利双赢。
在科技推广服务上要有新思路。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把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农业技术推向市场,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加快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升农业技术应用和服务水平;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尽快搭建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覆盖面广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形成适应农村和农民需求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四)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秉承学校百年发展形成的独特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并不断发扬光大,同时,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不断推进,既要重视开展普遍的校园文化,又要发展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提升大学文化品位,自觉成为知识和思想文化创新的策源地,为繁荣社会文化尽责献力。
重点在农业文化与历史研究中有新突破。结合学校学科特色,我们要自觉担当在农业文化与历史研究中的责任,积极开展古今农书和农业文献的整理、校释和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农业和农村文化研究,农业科技哲学研究,农业法制和法律文化研究等,力争取得开创性成果。适时成立农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机构,整合校内资源,提升研究水平。
(五)高度重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拓宽引才渠道。深入领会和贯彻国家人才战略,抓住当前良好机遇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注意发挥海外校友在人才引进中的作用,条件成熟时成立海外校友联谊会,通过联谊会广泛宣传省里和学校的人才政策,广开引才视野,做到随时发现、随时跟踪、随时引进;借助“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国家和省重点人才工程,广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
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建设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是关键。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创新培训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修深造、攻读学位,依托国际、国内合作培养和访问学者项目,选派教师到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各个学院要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协助他们制定个人成长、发展计划;重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采取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等形式,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学和科研各个环节,分析和解决他们在适应角色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加强学术道德、培育优良学风,倾心育人、潜心治学,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处理好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人才队伍的关系,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实行分类管理,健全评价体系,完善工作考核和聘任、使用、奖惩办法,改革校内分配办法,尽最大努力让广大教职员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适应高等教育和学校建设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学校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师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师生,全面加强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重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创新培训体系,提高党员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自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研究决定学校重大事项。发挥教授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重视加强党支部建设,推进教师党支部建在学科上,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上,机关党支部建在部门上,增强党支部的工作活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抓好干部梯队的培养。在党员发展中,要把青年教师作为培养重点,争取把更多思想上要求进步、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党外青年教师吸收到党内来。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中纪委、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山东省高等院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八条规定》等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要求,不断完善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具体实施办法,构建党风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教育。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民主治校、阳光校务,坚持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严格对“三招一用”即招生录取、人才招聘、基本建设与物资采购招投标和选人用人等工作为重点的监管,落实好“一岗双责”,纪检监察部门要全面履责,积极协助党委抓好贯彻落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迈上新水平。
五、精心做好重点工作的服务保障
完成好学校确定的重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狠抓工作落实,采取多项措施,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体制机制。为使学校活动有章可循,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要着手制定15vip太阳成章程,以大学章程总领学校的办学与发展,按照章程管理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工作。通过章程进一步明确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搞好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执行力。
改善办学条件。着眼长远发展,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在建设完成工科大楼、南校区学生公寓后,尽快启动科技创新大楼建设,按照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确保建成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平台。根据工作需要和学校的实际规划大学生活动中心及其他教学科研设施的建设,现有的教学、科研、生活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建设与改造也都要纳入学校统一规划有序进行,为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对外交流。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建立校际、校地和校企的战略合作联盟,通过组建高层次科研团队、联合申报重大课题、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国际化是高水平大学在全球化的今天共同的追求,要进一步拓宽国际交流空间,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外高校、跨国公司在科研项目、教师培训和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争取社会支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争取中央、省和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支持。通过给予宽松政策、设立奖助学金、捐资、捐建等形式扶持学校的发展。学校要尽快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统一管理各类助学基金,明晰捐赠单位的责任与权力,确保捐赠资金的合理、合法、有效使用。要积极争取广大校友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校友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学校最重要、最可靠的支持力量,今后学校校友会要发挥更大作用,及时跟踪校友们的发展状况,及时征求他们的意见,通报学校情况,密切联系,取得支持,使校友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投身到学校建设中来,努力打造和谐校园。要把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到学校党委领导上来,统一全校思想,提高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水平;要把师生员工的注意力引导到关注学校整体利益上来,统筹兼顾学校整体利益与师生员工个人利益的关系,增进干群之间、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与尊重,营造风正气顺的良好局面;要把师生员工的战斗力汇集到学校全面发展上来,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学校建设发展献计出力。要重视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深入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加强校园安全防范,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及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机制,深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环境优美、秩序良好、安全稳定的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同志们,15vip太阳成的发展和壮大,凝聚着几代农大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要有新的目标、新的追求。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饱满的热情,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团结奋进、扎实工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